印度吉瑞替尼
6 2025-08-13
帕纳替尼(Ponatinib)是一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其对难治性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的独特疗效而备受关注。作为第三代 BCR-ABL 抑制剂,它能克服多种耐药突变,为传统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关键治疗选择。
帕纳替尼的核心作用机制是特异性抑制 BCR-ABL 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该蛋白是 CML 和 Ph+ ALL 的致病根源。与前两代抑制剂(伊马替尼、尼洛替尼)相比,帕纳替尼对 BCR-ABL 的抑制活性更强,尤其对携带 T315I 突变的耐药细胞株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 这一突变是导致其他 BCR-ABL 抑制剂失效的主要原因。此外,帕纳替尼还能抑制 VEGFR、PDGFR、FGFR 等多种酪氨酸激酶,阻断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信号通路,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效果。其强效、广谱的靶点覆盖能力,使其成为耐药白血病治疗的 “保底药物”。
帕纳替尼目前的主要获批适应症集中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用于治疗对既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期、加速期或急变期 CML 成人患者,尤其适用于携带 T315I 突变的患者。
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 ALL):用于治疗对既往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或不耐受的 Ph+ ALL 成人患者。
由于其独特的耐药突变覆盖能力,帕纳替尼在临床中主要作为挽救治疗方案使用。
帕纳替尼为口服片剂,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 45mg,空腹或随餐服用均可,整片吞服,不可压碎或咀嚼。治疗期间需根据疗效和耐受性调整剂量:若 3 个月内未达到血液学缓解,可考虑增加剂量(最大不超过 60mg / 日);出现不良反应时需降低剂量(如降至 30mg / 日或 15mg / 日)。对于已获得持续深层缓解(如分子学缓解≥3 年)的患者,可尝试逐渐减量至最低有效剂量维持治疗。
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起始剂量,但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患者尚无明确剂量调整建议,临床使用需谨慎。
帕纳替尼的不良反应需重点关注,尤其是血管毒性风险:
血管闭塞事件:包括动脉血栓(如心肌梗死、中风)和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治疗前需评估患者心血管风险(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治疗期间需严格控制风险因素,出现症状立即停药并就医。
骨髓抑制: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和贫血常见,需定期监测血常规,严重时需暂停用药或降低剂量,必要时给予造血生长因子支持。
皮肤反应:皮疹、干燥症、红斑等较常见,可局部使用润肤剂或糖皮质激素软膏缓解,严重皮疹需暂停用药。
胃肠道反应:恶心、腹泻、腹痛等多为轻中度,可通过饮食调整或对症用药控制。
肝功能异常:少数患者出现转氨酶升高,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异常时及时调整剂量。
临床研究证实,帕纳替尼对 T315I 突变 CML 患者的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可达 55%,显著延长了难治性患者的生存期。作为目前唯一能有效抑制 T315I 突变的药物,它填补了耐药白血病治疗的临床空白。
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循以下原则:治疗前进行全面心血管评估,控制基础疾病;治疗初期每 2 周监测血常规,稳定后每月监测;定期监测血脂、血压和肝功能;避免与其他增加血栓风险的药物联用;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立即停药并排查血管事件。
帕纳替尼凭借独特的耐药突变抑制能力,成为白血病治疗中的 “最后一道防线”,但其血管毒性风险也提醒临床需在获益与风险间谨慎权衡,通过精准筛选患者和密切监测,让这款强效药物更好地造福难治性白血病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