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维罗非尼
5 2025-08-13
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领域,利妥昔单抗的问世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首个用于临床的抗 CD20 单克隆抗体,它以精准的靶向作用改变了多种疾病的治疗格局,为患者带来了显著获益。
利妥昔单抗是一种人鼠嵌合型单克隆抗体,能特异性结合 B 淋巴细胞表面的 CD20 抗原。CD20 在正常 B 细胞和恶性 B 淋巴细胞(如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且在细胞增殖和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药物与 CD20 结合后,通过多种机制清除 B 细胞:一是激活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作用(CDC),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破坏靶细胞;二是引发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调动免疫细胞攻击被抗体标记的 B 细胞;三是直接诱导 B 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这种精准靶向特性,使其在清除异常 B 细胞的同时,对正常造血干细胞影响较小。
利妥昔单抗的临床应用已从血液肿瘤扩展到自身免疫性疾病,成为多学科治疗的重要药物。
在血液系统疾病中,它是 B 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如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的一线治疗药物,常与化疗联合使用。临床数据显示,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完全缓解率,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也能大幅改善疗效。
在自身免疫性疾病领域,利妥昔单抗获批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对 TNF-α 抑制剂反应不佳者)、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它通过清除异常活化的 B 细胞,减少自身抗体产生,从而控制炎症反应和疾病进展。此外,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效果。
利妥昔单抗为注射剂,需静脉滴注给药,具体剂量和疗程根据疾病类型调整。
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时,推荐剂量为 375mg/m²,每周 1 次,通常联合化疗进行 4-8 个疗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采用静脉滴注 500mg,间隔 2 周后再次给药,此后每 6 个月重复一次(或根据病情调整)。
用药时需严格控制滴注速度,初始速度宜慢(如 50mg/h),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但不超过 400mg/h。首次滴注可能出现输注相关反应,需在医护人员密切监测下进行。
利妥昔单抗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输注相关反应(发热、寒战、恶心等),多发生在首次滴注时,减慢滴速或对症处理可缓解。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包括严重感染(因 B 细胞减少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过敏反应、心律失常等。
用药前需评估患者免疫状态,治疗期间监测血常规和感染指标,避免接种活疫苗。有心脏病史者需警惕心律失常风险,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药。
利妥昔单抗凭借精准的靶向作用,在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展现了卓越价值,随着临床应用的深入,其治疗潜力仍在不断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