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沙利度胺

2025-08-13

沙利度胺:从争议中重生的免疫调节老药

沙利度胺(Thalidomide)是一款充满传奇色彩的药物,曾因严重致畸性淡出视野,后凭借独特的免疫调节和抗血管生成作用,在血液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中重获新生,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选择。

作用机制与核心特性

沙利度胺的作用机制复杂且多元。作为第一代免疫调节剂,它能抑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α)的合成与释放,调节 T 细胞亚群平衡,增强免疫应答;同时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阻断新生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与转移。此外,沙利度胺还具有直接抗炎和中枢镇静作用。尽管其分子结构简单,但能通过多重途径发挥治疗效应,不过也因其致畸性和神经毒性,临床应用需严格把控。

获批适应症

经过重新评估与研究,沙利度胺目前获批的主要适应症包括:

  • 多发性骨髓瘤(MM):与地塞米松联合用于初治或复发 / 难治性 MM 患者,尤其适用于不适合高强度化疗的老年患者。

  • 麻风病相关神经炎:用于治疗麻风病导致的中度至重度神经炎,缓解疼痛和神经损伤症状。

  •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在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用于预防和治疗急性或慢性 GVHD,降低免疫排斥风险。

此外,沙利度胺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克罗恩病等疾病的治疗中也有一定临床应用。

用法用量与给药方式

沙利度胺为口服片剂,需整片吞服,具体剂量因适应症而异:

  • 多发性骨髓瘤:推荐起始剂量为每日 100~200mg,每晚睡前服用,联合地塞米松 40mg 每周一次,根据耐受性可逐渐调整剂量。

  • 麻风病神经炎:初始剂量为每日 100mg,分 2~4 次服用,症状控制后逐渐减量至每日 25~50mg 维持治疗。

  •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剂量为每日 200mg,治疗剂量可增至每日 400mg,分 2 次服用,病情稳定后逐步减量。

治疗期间需根据患者耐受性调整剂量,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一般无需特殊调整,但需密切监测不良反应。

常见不良反应及管理

沙利度胺的不良反应需重点关注:

  • 致畸性:这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可导致胎儿肢体发育畸形,孕妇绝对禁用,育龄女性需在治疗期间及停药后至少 4 周严格避孕。

  • 神经毒性:周围神经病变常见,表现为手脚麻木、感觉异常或疼痛,需定期评估神经功能,出现症状及时减量或停药,可使用营养神经药物辅助治疗。

  • 镇静作用:头晕、嗜睡发生率较高,建议睡前服用以减少对日常活动的影响,避免驾驶或操作危险机械。

  • 血栓风险: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用时可能增加静脉血栓风险,必要时需预防性抗凝治疗。

  • 血液毒性:少数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需定期监测血常规,严重时暂停用药。

临床价值与注意事项

沙利度胺虽为老药,但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仍具有重要地位,与地塞米松联用可显著提高患者缓解率,且价格相对低廉,适合长期维持治疗。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抗炎作用也为患者提供了有效治疗选择。

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守以下原则:严格避孕措施,排除用药前妊娠可能;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早期发现周围神经病变;避免与其他具有神经毒性的药物联用;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沙利度胺的临床重生,体现了药物再评价的重要意义,在严格把控风险的前提下,这款 “老药” 仍在为多种难治性疾病患者带来治疗希望。

上一篇:印度泊马度胺
下一篇:印度来那度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