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达沙替尼
0 2025-08-05
达沙替尼是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在慢性髓性白血病(CML)和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治疗中地位关键,凭借强效抑制 BCR-ABL 激酶活性、覆盖广泛耐药突变的特点,为不同阶段患者提供有效治疗。
核心适用人群包括:新诊断费城染色体阳性慢性髓性白血病慢性期(Ph+CML-CP)患者,可作为一线选择;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各阶段 Ph+CML 患者,能应对多数耐药突变;联合化疗用于成人 Ph+ALL 治疗。
其作用机制是对 BCR-ABL 激酶强效抑制,亲和力为伊马替尼的 300 倍以上,可抑制 ABL 激酶的活性与非活性构象,对 Y253H、E255K/V 等多种耐药突变有效,仅对 T315I 突变无效,在耐药患者治疗中优势显著。
疗效优势体现在快速缓解和深度控制:慢性期 CML 一线治疗时,12 个月主要分子学缓解率(MMR)约 46%,36 个月达 77%;伊马替尼耐药慢性期患者,6 个月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率约 50%。加速期患者血液学缓解率约 50%;急变期患者虽完全缓解率较低,但能为部分患者争取移植机会。长期随访显示,慢性期患者 8 年无进展生存率超 80%,总生存率达 90% 以上,深度缓解者可考虑停药监测。
用药方案需个体化制定:慢性期 CML 新诊断患者推荐 100mg 每日一次,伊马替尼耐药 / 不耐受慢性期患者 100-140mg 每日一次;加速期、急变期 CML 及 Ph+ALL 患者 70mg 每日两次,需整粒吞服。
剂量调整原则:3 级及以上血液学毒性需暂停或降低剂量;非血液学毒性达 3 级及以上,暂停至恢复 1 级以下后,以原剂量 80% 重启。肝功能不全患者需减量,肾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但需密切监测。
不良反应以非血液学毒性为主:胸腔积液发生率 20%-30%,轻度用利尿剂或短期激素缓解,中重度需暂停用药、引流积液并调整剂量;血液学毒性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等,重度需暂停用药,必要时用生长因子或输血;可能引发高血压、心动过速及血糖升高,需监测并干预;胃肠道反应轻度对症处理,严重时调整用药。多数不良反应经管理可缓解,患者不可擅自停药。
治疗期间需规律监测:疗效监测上,前 3 个月每月检测 BCR-ABL 融合基因和血常规,之后每 3 个月一次,怀疑进展时做骨髓穿刺和细胞遗传学检查;安全性监测需定期查胸片或 CT 排查胸腔积液,监测血压、心率及肝肾功能,血常规每月检测至稳定。
特殊注意事项: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避免与抗凝药联用;服药期间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育龄患者需有效避孕。
达沙替尼以强效、广谱成为 CML 和 Ph+ALL 治疗的重要药物,需通过个体化剂量调整和规律监测平衡疗效与安全性。患者应遵医嘱用药,配合监测,及时处理不良反应,以最大化治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