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塞利尼索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2025-08-15

塞利尼索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塞利尼索是全球首个获批的核输出蛋白(XPO1)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和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其作用机制围绕肿瘤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转运失衡展开,通过特异性抑制 XPO1 蛋白功能,阻断致癌蛋白核输出并恢复抑癌蛋白活性,最终抑制肿瘤生长。

靶向核输出蛋白 XPO1

细胞核与细胞质间的物质交换依赖核孔复合体,其中 XPO1(又名 CRM1)是最关键的核输出受体,负责将超过 200 种蛋白质(如抑癌蛋白、生长调节蛋白)从细胞核转运至细胞质。在肿瘤细胞中,XPO1 常过度表达或异常激活,导致两种致命后果:一是抑癌蛋白(如 p53、p21、FOXO)被持续转运至细胞质并降解,失去抑制肿瘤的功能;二是致癌蛋白(如 c-Myc、BCL-2)在细胞核内积累,加速肿瘤增殖。塞利尼索通过与 XPO1 的半胱氨酸残基(Cys528)特异性结合,不可逆地抑制其核输出功能,打破这种失衡状态。

恢复抑癌蛋白的核内活性

正常细胞中,抑癌蛋白在细胞核内发挥 “分子警察” 作用,监测 DNA 损伤并调控细胞凋亡。当 XPO1 被塞利尼索抑制后,抑癌蛋白的核输出受阻,在细胞核内积累并重新激活功能:


  • p53 通路激活:p53 是重要的抑癌基因,可启动 DNA 修复或诱导异常细胞凋亡。塞利尼索使 p53 在细胞核内滞留,增强其对下游凋亡相关基因(如 BAX、PUMA)的转录调控,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p21 与 FOXO 家族功能恢复:p21 可抑制细胞周期进展,FOXO 蛋白调控细胞代谢和应激反应。两者核内积累后,共同阻断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信号,减缓疾病进展。

抑制致癌蛋白的核内积累

肿瘤细胞依赖致癌蛋白维持恶性表型,而部分致癌蛋白的活性依赖核内定位。例如,c-Myc 是调控细胞增殖的关键转录因子,在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中常过度激活。XPO1 正常情况下可将过量 c-Myc 转运至细胞质降解,但肿瘤细胞通过 XPO1 异常激活逃避这种调控。塞利尼索抑制 XPO1 后,c-Myc 的核输出受阻,但其核内降解机制仍活跃,导致核内致癌蛋白水平下降,削弱肿瘤增殖信号。同时,核内致癌蛋白与抑癌蛋白的平衡被打破,进一步抑制肿瘤存活通路。

诱发肿瘤细胞应激与凋亡

塞利尼索还通过非直接机制增强抗肿瘤效应。XPO1 抑制会导致细胞核内 RNA 结合蛋白(如 HuR)积累,引发 mRNA 剪切异常,干扰肿瘤细胞的蛋白质合成。此外,核内未被输出的蛋白质堆积会激活细胞应激通路(如未折叠蛋白反应),使肿瘤细胞处于持续应激状态。对于高增殖的肿瘤细胞,这种应激叠加 DNA 损伤修复能力的下降(因抑癌蛋白激活),最终超过其耐受极限,启动内源性凋亡程序。

免疫调节与肿瘤微环境改善

近年研究发现,塞利尼索还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抗肿瘤免疫。XPO1 抑制使肿瘤细胞释放更多肿瘤相关抗原,促进树突状细胞成熟;同时,核内滞留的抑癌蛋白可上调免疫刺激因子(如 IFN-β)的表达,增强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这种 “免疫原性调节” 作用,使塞利尼索在联合免疫治疗时可能产生协同效应。


综上,塞利尼索通过精准阻断 XPO1 的核输出功能,多维度逆转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既恢复抑癌蛋白的核内活性,又减少致癌蛋白积累,同时诱发肿瘤细胞应激和凋亡,为复发难治性血液肿瘤提供了全新的治疗靶点和作用机制。

上一篇:印度博舒替尼的作用机制是什么?
下一篇:印度塞利尼索耐药后有哪些替代治疗方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