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硼替佐米是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和套细胞淋巴瘤,其给药剂量需根据适应症、治疗阶段、患者体质及联合用药方案综合确定,同时需结合安全性监测进行剂量调整。
对于未经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常与地塞米松联合使用,或作为联合化疗方案的组成部分(如 VRd 方案:硼替佐米 + 来那度胺 + 地塞米松)。标准推荐剂量为1.3 mg/m²,给药方式为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每周给药 2 次,连续给药 2 周后休息 1 周,即每 3 周为 1 个治疗周期(第 1、4、8、11 天给药,第 12-21 天休息)。
在诱导治疗阶段,通常需完成 4-6 个周期,直至达到最大缓解。临床数据显示,该剂量方案的客观缓解率可达 60%-80%,且皮下注射较静脉注射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更低,安全性更优。
对于既往接受过治疗后复发或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硼替佐米的推荐剂量仍为1.3 mg/m²,给药频率和周期与初治患者一致。若患者对治疗响应良好且耐受性佳,可根据病情延长治疗周期以维持疗效。
对于出现周围神经病变等不良反应的患者,可调整为每周给药 1 次(第 1、8、15、22 天给药,每 5 周为 1 个周期),剂量保持 1.3 mg/m² 不变,以平衡疗效与安全性。
在套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硼替佐米常联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和泼尼松(即 R-CHOP 方案的改良方案 VR-CAP)。推荐剂量为1.3 mg/m²,静脉注射给药,给药 schedule 为第 1、4、8、11 天给药,每 3 周为 1 个周期,通常需完成 6-8 个周期的治疗。
临床研究显示,该剂量方案联合化疗能显著提高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客观缓解率(达 70% 以上)和完全缓解率,中位无进展生存期较传统化疗延长 6-8 个月。
硼替佐米有静脉注射和皮下注射两种给药方式,两者剂量一致(均为 1.3 mg/m²),但皮下注射可减少 30%-40% 的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尤其适合有神经病变风险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既往接受过神经毒性药物治疗者)。静脉注射需在 3-5 秒内快速推注,皮下注射则选择大腿或腹部皮下脂肪层,每次注射部位需轮换。
若患者出现 3 级及以上周围神经病变(如剧烈疼痛、感觉丧失影响日常活动),需暂停治疗,待症状缓解至 1 级或基线水平后,剂量降至1.0 mg/m²,并改为每周给药 1 次;若再次出现严重神经病变,需进一步降至 0.7 mg/m² 或永久停药。
对于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25×10⁹/L)或中性粒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⁹/L)的患者,需延迟给药直至血液指标恢复至≥75×10⁹/L(血小板)或≥1.0×10⁹/L(中性粒细胞),必要时将剂量降至 1.0 mg/m²。
肾功能不全患者无需调整剂量,包括透析患者,给药时间可安排在透析后;肝功能不全患者若为轻度至中度损伤(Child-Pugh A 或 B 级),剂量无需调整;重度肝功能损伤(Child-Pugh C 级)患者需谨慎使用,推荐起始剂量降至0.7 mg/m²,并密切监测肝功能指标。
老年患者(≥65 岁)的剂量与年轻患者一致,但需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尤其注意周围神经病变和骨髓抑制的发生,必要时提前调整剂量。
硼替佐米的标准推荐剂量为 1.3 mg/m²,每周给药 2 次,每 3 周为 1 个周期,适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和套细胞淋巴瘤的初治及复发 / 难治患者。给药方式可选择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皮下注射安全性更优。临床应用中需根据不良反应(尤其是周围神经病变和骨髓抑制)、肝肾功能状态及患者耐受性进行剂量调整,常见调整剂量为 1.0 mg/m² 或 0.7 mg/m²,同时可调整给药频率。合理的剂量选择和调整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风险,最大化患者治疗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