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硼替佐米临床应用核心要点速览
0 2025-08-17
西妥昔单抗作为重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输液反应是其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临床需熟悉其表现特征以实现早期识别和干预,具体如下:
西妥昔单抗输液反应可分为急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
急性反应多发生在首次输液过程中或输液结束后 1 小时内,尤其在输液开始后 30 分钟内高发,发生率约为 3%~10%;
迟发性反应较少见,通常在输液后 1~24 小时内出现,发生率不足 1%。首次输液时反应风险最高,随着后续治疗周期增加,反应发生率逐渐降低,但仍需警惕反复出现的可能性。
输液反应的表现从轻到重呈梯度变化,涉及多个系统:
全身症状:最常见为发热(体温≥38℃)和寒战,多伴随乏力、肌肉酸痛,发生率约 5%~8%,通常在输液开始后 15~30 分钟出现,停药后可逐渐缓解。
皮肤黏膜症状:包括皮疹(多为荨麻疹或斑丘疹)、瘙痒、皮肤潮红,严重时可出现血管神经性水肿(如面部、口唇肿胀),发生率约 4%~6%,皮疹多分布于躯干和四肢,停药后数小时内可消退。
呼吸道症状:表现为咳嗽、胸闷、呼吸困难,少数患者出现支气管痉挛,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发生率约 2%~3%,严重时可能进展为低氧血症,需紧急处理。
心血管症状:罕见但严重,包括血压下降(收缩压<90mmHg)、心动过速(心率>100 次 / 分),极个别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意识模糊、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发生率约 0.1%~0.3%,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胃肠道症状:偶见恶心、呕吐、腹痛,多伴随其他系统症状出现,单独发生较少见,发生率<1%。
根据 CTCAE 分级标准,输液反应可分为 4 级,表现差异显著:
1 级(轻度):仅出现轻微症状,如低热(<38.3℃)、局部皮疹或轻度瘙痒,无功能障碍,不影响输液继续进行。
2 级(中度):症状较明显,如发热(38.3~40℃)、广泛皮疹、胸闷、轻度血压下降(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需减慢输液速度或暂停输液,经对症处理后可缓解。
3 级(重度):出现明显器官功能影响,如高热(>40℃)、支气管痉挛伴低氧血症、显著血压下降(较基础血压下降≥30mmHg),需立即停止输液并给予积极治疗(如吸氧、升压药物)。
4 级(危及生命):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呼吸衰竭、心脏骤停,需立即启动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死亡率较高。
首次用药患者:无既往暴露史,免疫系统易对鼠源蛋白成分产生应答,反应发生率高且程度可能更重,尤其是有过敏史的患者风险更高。
多次用药患者:多数反应较轻,但若出现过 3 级及以上反应,再次用药时复发风险显著增加,可能表现为更快出现的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
合并基础疾病患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发生呼吸道症状的概率更高;心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血压波动和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加,需重点监测。
综上,西妥昔单抗输液反应以发热、寒战、皮疹、胸闷为主要表现,严重程度从轻度不适到过敏性休克不等,临床需在输液全程密切观察,尤其关注首次输液前 30 分钟,以便早期识别并分级处理,降低严重不良事件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