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硼替佐米临床应用核心要点速览
0 2025-08-17
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痤疮样皮疹发生率较高,是其最具特征性的不良反应之一,临床需重视并规范管理,具体如下:
西妥昔单抗治疗中,痤疮样皮疹的发生率可达75%~85%,其中 3~4 级严重皮疹发生率约 10%~15%。皮疹通常在首次给药后 1~2 周内出现,好发于皮脂腺丰富区域,如面部、前胸、后背,表现为红色丘疹、脓疱,部分伴有瘙痒或疼痛,与普通痤疮的区别在于无黑头粉刺,且多对称分布。皮疹严重程度与药物剂量无直接关联,但与疗效存在一定相关性,研究显示出现皮疹的患者往往治疗响应更佳,因此需在控制症状的同时避免盲目停药。
预防是痤疮样皮疹管理的关键环节,治疗开始前需对患者进行宣教,指导其做好皮肤护理:
避免使用刺激性洁面产品和护肤品,选择温和、无酒精的保湿剂,保持皮肤清洁湿润;
减少日晒暴露,外出时涂抹广谱防晒霜(SPF≥30)并佩戴帽子,因紫外线可能加重皮疹;
避免挤压或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
对于高风险患者(如既往接受 EGFR 抑制剂治疗出现严重皮疹者),可在治疗开始后预防性口服多西环素(100mg / 日)或米诺环素,持续 2~4 周,能降低皮疹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根据皮疹严重程度(常用 CTCAE 分级标准)采取针对性处理:
1 级皮疹(轻度,皮疹面积<10% 体表面积,无不适):无需调整西妥昔单抗剂量,加强皮肤护理即可,可局部使用外用抗生素(如克林霉素凝胶)或弱效糖皮质激素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缓解炎症和瘙痒。
2 级皮疹(中度,皮疹面积 10%~30% 体表面积,伴轻微不适):继续原剂量治疗,口服四环素类抗生素(多西环素 100mg 每日 2 次),局部联合使用抗生素与中效糖皮质激素,若瘙痒明显可加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同时密切监测皮疹变化。
3~4 级皮疹(重度,皮疹面积>30% 体表面积,伴疼痛、感染或功能障碍):需暂停西妥昔单抗治疗,直至皮疹降至 2 级以下,重启时可考虑剂量调整(如减量 25%);口服强效抗生素(如多西环素联合甲硝唑),必要时局部或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短期口服),若合并感染需加用抗真菌或抗病毒药物,避免发展为脓毒症。
治疗期间需加强患者随访,每周评估皮疹情况,指导患者记录皮疹变化和症状。强调不可自行停用西妥昔单抗或调整剂量,出现皮疹加重、脓疱破溃、发热等情况需及时就医。皮疹消退后仍需持续皮肤护理,避免使用油性护肤品或化妆产品,以防复发。多数患者在停药后 4~8 周皮疹可逐渐消退,且不会留下永久性瘢痕,但严重皮疹合并感染时可能遗留色素沉着,需早期干预。
综上,西妥昔单抗引起的痤疮样皮疹发生率高,但通过预防性护理、分级药物治疗和患者教育可有效管理,既能减轻患者不适,又能保障抗肿瘤治疗的连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