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帕比司他(Panobinostat)是一种新型广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属于表观遗传调控类抗肿瘤药物。作为首个获批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 HDAC 抑制剂,它通过靶向调控细胞表观遗传修饰,发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及增强其他抗肿瘤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独特的临床价值。
从药物分类来看,帕比司他属于表观遗传调控药物中的 HDAC 抑制剂类。表观遗传调控是指不改变 DNA 序列但影响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其中组蛋白乙酰化状态是关键调控方式之一。在肿瘤细胞中,表观遗传紊乱导致抑癌基因沉默、原癌基因激活是疾病发生的重要机制,而 HDAC 抑制剂通过干预这一过程,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靶向药物类别。帕比司他凭借其广谱抑制活性和临床疗效,成为该类别药物中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治疗的代表药物。
帕比司他的主要作用靶点是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且对多种 HDAC 亚型具有抑制作用,属于广谱 HDAC 抑制剂。HDAC 是一类负责催化组蛋白去乙酰化的酶,其过度激活会导致组蛋白乙酰化水平降低,使染色质结构致密化,抑制基因转录表达。在肿瘤细胞中,HDAC 异常激活常导致抑癌基因(如 p21、p53)表达沉默,促进肿瘤细胞增殖、存活及耐药性产生。
具体而言,帕比司他通过与 HDAC 的活性位点结合,抑制其去乙酰化酶活性,从而升高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组蛋白乙酰化增强会使染色质结构松散,促进转录因子与 DNA 结合,恢复抑癌基因的表达。例如,帕比司他可激活 p21 等细胞周期抑制基因,阻止肿瘤细胞从 G1 期进入 S 期,抑制细胞增殖;同时激活凋亡相关基因(如 Bax),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除组蛋白外,帕比司他还可抑制非组蛋白的去乙酰化过程,这也是其发挥抗肿瘤作用的重要机制。非组蛋白(如肿瘤抑制蛋白 p53、热休克蛋白 HSP90 等)的乙酰化状态改变会影响其功能活性。例如,p53 乙酰化水平升高可增强其稳定性和转录活性,启动凋亡信号通路;HSP90 乙酰化则会降低其对致癌蛋白(如 AKT、c-Myc)的稳定作用,促进这些蛋白的降解,进一步抑制肿瘤进展。
在多发性骨髓瘤治疗中,帕比司他的作用靶点特性使其能与其他药物产生协同效应。它与硼替佐米(蛋白酶体抑制剂)联合使用时,可通过抑制 HDAC 增强硼替佐米对骨髓瘤细胞的杀伤作用:一方面,帕比司他恢复抑癌基因表达,另一方面硼替佐米阻断异常蛋白降解,二者从不同通路抑制肿瘤细胞存活,显著提高治疗响应率。
与其他 HDAC 抑制剂相比,帕比司他的广谱抑制特性使其能同时作用于多种 HDAC 亚型(包括 Ⅰ 类、Ⅱ 类和 Ⅳ 类 HDAC),这一特点增强了其抗肿瘤活性,但也可能增加不良反应风险,因此临床需严格控制剂量。其作用靶点的特异性确保了药物主要针对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广泛影响,相较于传统化疗药物具有更高的治疗指数。
综上,帕比司他是一种广谱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属于表观遗传调控类抗肿瘤药物。其主要作用靶点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通过抑制 HDAC 活性升高组蛋白及非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恢复抑癌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同时增强其他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这一作用机制使其在多发性骨髓瘤等血液肿瘤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表观遗传靶向治疗的重要代表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