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吉瑞替尼是口服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用药频率如何?
0 2025-08-17
服用达沙替尼期间出现血小板减少是常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但并非所有血小板减少都需要输血。是否需要输血需根据血小板减少的严重程度、患者症状及出血风险综合判断,仅重度血小板减少伴明显出血或高出血风险时才需考虑输血支持。
达沙替尼通过抑制 BCR-ABL 激酶活性发挥抗肿瘤作用,但同时可能影响正常造血功能,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临床数据显示:
慢性期 CML 患者接受达沙替尼治疗时,3-4 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 < 50×10⁹/L)发生率约 10%-15%,多发生在治疗初期(前 3 个月);
加速期 CML 患者因疾病本身或更高剂量治疗,血小板减少发生率更高,3-4 级发生率可达 20%-25%;
多数患者血小板减少为暂时性,随治疗进展或剂量调整可逐渐恢复,仅少数患者需长期干预。
血小板输注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和治疗严重出血,并非单纯依据血小板计数数值。临床指南推荐的输血指征包括:
血小板计数 < 10×10⁹/L 且无出血症状:属于高出血风险状态,尤其是合并感染、发热或接受侵入性操作时,需预防性输血;
血小板计数 < 20×10⁹/L 伴轻微出血: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需考虑输血以降低出血加重风险;
血小板计数 < 50×10⁹/L 伴明显出血:如鼻出血不止、消化道出血、血尿等,需立即输血纠正;
手术或侵入性操作前:若血小板计数 < 50×10⁹/L,需预先输血至安全范围(≥50×10⁹/L),降低术中出血风险。
对于血小板计数 > 20×10⁹/L 且无出血症状的患者,通常无需输血,以密切监测和剂量调整为主。
轻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 50-100×10⁹/L):无需停药或输血,继续原剂量治疗,每周监测血常规 1-2 次,观察血小板变化趋势。
中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 25-50×10⁹/L):若无症状,可维持原剂量并加强监测;若血小板持续下降,可暂停达沙替尼或降低剂量(如从 100mg / 日减至 70mg / 日),无需输血,待血小板回升至≥50×10⁹/L 后恢复治疗。
重度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计数 < 25×10⁹/L):需暂停达沙替尼,每周监测血常规 2-3 次。若血小板 < 10×10⁹/L 或伴出血,给予血小板输注;同时可考虑短期使用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加速血小板恢复。待血小板回升至≥25×10⁹/L 且无出血时,再以低剂量重启治疗。
疾病进展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需与药物不良反应鉴别。若血小板减少同时伴白细胞异常升高、原始细胞增多,可能提示疾病进展至加速期 / 急变期,此时输血仅为对症支持,需调整抗肿瘤治疗方案。
合并凝血功能异常:若患者同时存在凝血因子缺乏或肝功能异常,即使血小板计数≥20×10⁹/L,出血风险仍较高,需更早考虑输血或联合凝血因子补充治疗。
反复血小板减少:多次出现重度血小板减少的患者,需评估长期剂量调整的必要性,避免反复停药影响疗效。
服用达沙替尼期间的血小板减少是否需要输血,取决于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及风险评估。多数轻中度血小板减少通过监测和剂量调整即可改善,无需输血;仅重度血小板减少(<20×10⁹/L)伴出血或高风险时,才需血小板输注支持。临床实践中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动态评估,在保障治疗安全的同时,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输血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