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格菲尼(Regorafenib),又译为瑞戈菲尼,是一种口服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增殖及肿瘤微环境相关靶点发挥抗肿瘤作用,主要用于晚期难治性实体瘤的治疗。其商品名为 “拜万戈”(Stivarga),是临床中针对多线治疗失败后患者的重要挽救性药物。
瑞格菲尼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主要适应症包括:
结直肠癌(CRC):用于既往接受过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联合化疗,以及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治疗(RAS 野生型)后疾病进展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
胃肠道间质瘤(GIST):用于既往接受过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或不耐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肝细胞癌(HCC):用于既往接受过索拉非尼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不可切除肝细胞癌患者,是该人群的二线标准治疗药物之一。
其他探索性适应症:在临床研究中,瑞格菲尼也被尝试用于胆管癌、胰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但其疗效仍需更多数据支持。
瑞格菲尼通过抑制多种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激酶靶点,发挥多维度抗肿瘤作用,主要包括:
血管生成相关靶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1/2/3)、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可阻断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减少肿瘤营养供应。
肿瘤细胞增殖相关靶点:KIT、RET、BRAF 等,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信号通路。
肿瘤微环境相关靶点:CSF1R(集落刺激因子 1 受体),可调节肿瘤微环境中的巨噬细胞,减少对肿瘤细胞的支持作用。
通过多靶点协同抑制,瑞格菲尼能同时针对肿瘤血管、肿瘤细胞及微环境,延缓肿瘤进展。
给药方式:口服,每日一次,每次 160mg(4 片,每片 40mg),连续服用 21 天,随后停药 7 天,构成一个 28 天的治疗周期,直至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
服用方法:建议与低脂早餐同服(脂肪含量≤30%),整粒吞服,不可咀嚼、掰开或溶解,以提高药物吸收效率。
剂量调整:若出现不良反应(如手足皮肤反应、高血压、腹泻等),可能需要暂停用药、降低剂量(如减至 120mg / 日,再至 80mg / 日)或永久停药,具体需遵医嘱。
瑞格菲尼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需密切监测和管理,主要包括:
皮肤及黏膜毒性:
消化系统:腹泻(可能需补液或止泻药)、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肝功能异常(ALT、AST 升高,胆红素升高等)。
心血管系统:高血压(用药期间需定期监测,必要时使用降压药)、动脉血栓事件(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罕见但严重,需立即停药)。
全身症状:乏力、体重下降、发热。
其他:出血(如鼻出血、胃肠道出血)、感染风险增加、甲状腺功能异常等。
严重不良反应(如重度肝损伤、严重出血、肠穿孔)需立即停药并就医。
治疗前评估:用药前需检查血压、肝肾功能(ALT、AST、胆红素、白蛋白)、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排除未控制的高血压、重度肝肾功能不全等禁忌症。
定期监测:
高血压:用药前 6 周每周监测血压,之后定期监测,必要时调整降压方案。
肝功能:治疗前 3 个月每 2 周监测一次肝功能,之后每月监测,若出现转氨酶显著升高或黄疸,需暂停或停药。
皮肤毒性:定期评估手足皮肤反应,轻度可通过保湿、减少摩擦缓解,重度需调整剂量。
特殊人群:
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可能导致胎儿伤害,禁用;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需停止哺乳。
老年患者:安全性与年轻患者无显著差异,但需加强不良反应监测。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轻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需调整剂量,中度肝功能不全者需减量(80mg / 日),重度肝功能不全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药物相互作用:避免与强效 CYP3A4 抑制剂(如酮康唑)或诱导剂(如利福平)合用,可能影响瑞格菲尼血药浓度;与华法林联用时需监测凝血功能(INR),避免出血风险增加。
瑞格菲尼是晚期实体瘤 “后线治疗” 的重要药物,尤其在结直肠癌、胃肠道间质瘤和肝细胞癌领域,为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提供了延长生存期的机会。多项国际临床试验(如 CORRECT 研究、GRID 研究、RESORCE 研究)证实,瑞格菲尼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且部分患者可获得肿瘤缩小的客观缓解。
其多靶点特性使其能够应对肿瘤的复杂性和耐药性,为临床难治性病例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但由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临床需在疗效与安全性之间平衡,通过个体化剂量调整和支持治疗提高患者耐受性。
特别提醒:瑞格菲尼为处方药,必须在肿瘤科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用药或调整剂量,用药期间需严格遵循随访计划,及时报告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