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伏尼布 Ivosidenib Ivonib中文使用说明书
0 2025-09-15
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是一种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VEGFR2)的单克隆抗体注射剂,临床用于治疗晚期胃癌、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癌等恶性肿瘤,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发挥抗肿瘤作用。由于药物作用机制及注射给药特点,临床应用中可能出现血管相关、胃肠道、血液系统等多系统不良反应。本文将按常见不良反应、少见但需关注的不良反应、严重不良反应分类,详细阐述各反应的临床表现、缓解措施及预防建议,同时强调用药监测与特殊人群管理,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一、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以对症缓解为主
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 10%-50%,多为轻至中度(1-2 级),主要与药物对血管内皮的影响、注射刺激及免疫相关反应有关,通过及时对症处理可有效缓解,多数无需停药。
(一)注射部位反应:局部刺激最易出现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约 15%-25%,多在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后数小时内出现,表现为注射部位皮肤发红(直径通常 < 3cm)、轻度肿胀、刺痛或烧灼感,少数患者伴随瘙痒,一般持续 1-3 天自行消退,无严重局部感染或组织坏死报道。其发生与药物溶液对局部皮肤血管的轻微刺激、注射速度过快有关。
2. 缓解与预防措施
注射中优化操作:选择上臂三角肌或腹部等血供丰富、皮肤松弛部位注射,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每次更换注射点,间距≥2cm);控制注射速度(每次注射时间不少于 30 分钟,避免快速推注),注射过程中观察患者反应,若出现明显刺痛立即减慢速度。
注射后局部护理:注射后用无菌棉签轻压注射部位 5-10 分钟(力度适中,避免揉搓),减少药物外渗;若出现红肿、刺痛,可在注射后 4 小时用冷敷(温度 4℃左右,每次 15 分钟,每日 2 次),收缩局部血管缓解炎症;避免注射部位接触水或污染物,防止局部感染。
严重反应处理:若红肿范围扩大(直径 > 3cm)或伴随疼痛加剧,可能提示药物外渗,需立即停止注射,局部涂抹多磺酸粘多糖乳膏(每日 2 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热敷(可能加重组织水肿),通常 1 周内可恢复。
(二)高血压:血管靶向治疗典型反应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约 20%-35%,是雷莫芦单抗最具特征性的不良反应,多在用药后 2-4 周出现,表现为收缩压升高(较基线升高≥30mmHg)或舒张压升高(较基线升高≥20mmHg),部分患者伴随头晕、头痛、面部潮红,少数患者出现高血压急症(收缩压≥180mmHg 或舒张压≥110mmHg),可能诱发心悸、胸闷等症状。其发生机制是药物抑制 VEGFR2 后,导致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减弱、外周血管阻力增加。
2. 缓解与预防措施
用药前评估:用药前需测量基线血压,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 140/90mmHg 以下方可开始治疗;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告知医生正在使用的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ACEI 类药物),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用药中监测与干预:用药期间每周测量 2 次血压(固定时间、体位测量,如晨起坐位),若出现血压轻度升高(140-159/90-99mmHg),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 < 5g;规律运动,如每日散步 30 分钟;避免情绪激动);若血压持续≥160/100mmHg,需在医生指导下加用或调整降压药(优先选择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 5mg 每日 1 次,避免使用影响肿瘤治疗的降压药)。
高血压急症处理:若出现血压骤升(≥180/110mmHg)伴随头痛剧烈、视物模糊,需立即卧床休息,舌下含服硝苯地平片(10mg)快速降压,同时拨打急救电话,避免发生脑出血、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待血压稳定后,医生可能暂停雷莫芦单抗治疗,调整降压方案,待血压控制达标后再重启治疗(剂量可能降低 25%)。
(三)乏力、疲劳:全身能量代谢影响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约 30%-40%,多在用药后 1 周出现,表现为全身乏力、活动耐力下降(如日常散步 10 分钟即感疲惫)、精神萎靡,部分患者伴随睡眠增多(每日睡眠时间超过 10 小时),无明显肌肉酸痛或器官功能异常,多为轻中度,不影响日常生活。其发生与药物影响全身血管灌注、细胞能量代谢轻微紊乱有关。
2. 缓解与预防措施
能量管理与休息:合理安排日常活动,优先完成重要事项,避免过度劳累;每日保证 7-8 小时高质量睡眠,中午可休息 30 分钟,改善精力状态;避免熬夜、过度思考,减少精神消耗。
营养支持:增加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牛奶、鱼肉,每日摄入量 1.2-1.5g/kg 体重),补充维生素 B 族(如瘦肉、粗粮,或口服复合维生素 B 片,每日 1 次),改善能量代谢;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防止餐后血糖波动加重疲劳。
适度运动:选择低强度运动(如太极拳、瑜伽、慢走),每周 3-4 次,每次 20-30 分钟,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缓解乏力;避免剧烈运动(如跑步、游泳),防止体力过度消耗。
二、少见但需关注的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早期干预
少见不良反应发生率约 2%-10%,虽不如常见反应普遍,但部分可能影响器官功能,需通过定期监测早期发现,及时干预避免进展为严重反应。
(一)蛋白尿:肾脏损伤早期信号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约 8%-12%,多在用药后 4-8 周出现,表现为尿常规检查中尿蛋白阳性(+ 至 +++),部分患者伴随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ACR)升高(>30mg/g),少数患者出现大量蛋白尿(每日尿蛋白 > 3.5g),可能伴随下肢水肿、尿量减少。其发生机制是药物损伤肾小球内皮细胞,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蛋白质漏出至尿液。
2. 缓解与预防措施
定期监测:用药前及用药期间每 4 周检查尿常规与尿 ACR,若出现尿蛋白阳性,需进一步检测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评估肾脏损伤程度。
分级处理:若 24 小时尿蛋白 <1g,无需停药,可通过低盐饮食(减少肾脏负担)、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缓解,每 2 周复查一次尿蛋白;若 24 小时尿蛋白 1-3.5g,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ACEI 类药物(如依那普利 10mg 每日 1 次)或 ARB 类药物(如缬沙坦 80mg 每日 1 次),减少尿蛋白排泄;若 24 小时尿蛋白> 3.5g,需暂停雷莫芦单抗治疗,静脉输注白蛋白纠正低蛋白血症,待尿蛋白降至 < 1g 后,再评估是否重启治疗(剂量降低 50%)。
(二)腹泻:胃肠道黏膜刺激反应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约 5%-8%,多在用药后 2-3 周出现,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日 3-5 次,多为稀便,无黏液或脓血),部分患者伴随腹痛(脐周隐痛,持续数分钟可自行缓解)、腹胀,少数患者出现水样便,可能导致脱水(表现为口干、尿量减少、头晕)。其发生与药物影响胃肠道血管灌注、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轻微受损有关。
2. 缓解与预防措施
饮食调整: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如冰淇淋、油炸食品、辣椒),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粥、面条、蒸蛋),少食多餐(每日 5-6 次),减轻胃肠道负担;每日补充口服补液盐(如补液盐 III,按说明书冲调),预防脱水与电解质紊乱。
药物干预:若每日腹泻 3-4 次,可口服蒙脱石散(3g 每日 3 次)吸附肠道水分,缓解腹泻;若腹泻超过 5 次或伴随腹痛,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洛哌丁胺(2mg 每日 3 次),抑制肠道蠕动;避免使用止泻效果过强的药物(如复方地芬诺酯),防止肠道梗阻。
严重反应处理:若出现腹泻伴随高热(体温≥38.5℃)、脓血便,可能提示肠道感染,需立即就医,进行大便常规与细菌培养,必要时使用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治疗,暂停雷莫芦单抗直至感染控制。
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需紧急处理
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 < 2%,多为危及生命的并发症,需立即停药并紧急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一)动脉血栓栓塞:致命性血管事件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约 1%-2%,包括心肌梗死、脑梗死、外周动脉栓塞,多在用药后 2-6 周出现:心肌梗死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脑梗死表现为一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口角歪斜;外周动脉栓塞表现为下肢疼痛、发凉、皮肤苍白。其发生机制是药物抑制 VEGFR2 后,血管内皮修复功能减弱,易形成血栓堵塞动脉。
2. 紧急处理与预防
紧急治疗: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雷莫芦单抗治疗,拨打急救电话;心肌梗死患者需嚼服阿司匹林 300mg,静脉输注硝酸甘油缓解胸痛;脑梗死患者需保持平卧,避免活动,及时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外周动脉栓塞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按压患肢,防止血栓脱落。
高危人群预防:有动脉血栓病史(如心肌梗死、脑梗死)、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用药前需评估血栓风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 40mg 每日 1 次)预防血栓;用药期间每周监测凝血功能(INR、APTT),避免吸烟、久坐(每小时起身活动 5 分钟),减少血栓形成风险。
(二)胃肠道穿孔:罕见但致命的并发症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 < 0.5%,多在用药后 4-12 周出现,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持续性刀割样疼痛,拒按)、恶心呕吐、发热(体温≥38.5℃),部分患者出现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膜刺激征),严重时可导致感染性休克。其发生与药物抑制胃肠道血管生成,导致胃肠道黏膜缺血、坏死,最终引发穿孔有关。
2. 紧急处理与预防
紧急治疗:立即停药,禁食禁水,静脉输注广谱抗生素(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预防感染,同时进行腹部 CT 或 X 线检查,明确穿孔部位;尽快进行手术修补穿孔,术后给予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再评估是否继续抗肿瘤治疗(通常需更换方案,避免再次使用雷莫芦单抗)。
高危人群预防:有胃溃疡、肠穿孔病史、胃肠道肿瘤浸润较深的患者,用药前需进行胃镜或肠镜检查,评估胃肠道黏膜情况;用药期间避免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减少胃肠道黏膜损伤;若出现腹痛、腹胀,及时就医排查,避免延误穿孔诊断。
(三)严重过敏反应:速发型免疫反应
1. 临床表现
发生率 < 0.3%,多在注射过程中或注射后 30 分钟内出现,表现为全身皮疹(荨麻疹,伴剧烈瘙痒)、喉头水肿(呼吸困难、声音嘶哑)、血压下降(收缩压 < 90mmHg)、意识模糊,严重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其发生与患者对单克隆抗体药物过敏,引发速发型变态反应有关。
2. 紧急处理与预防
紧急治疗:立即停止注射,给予吸氧,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3-0.5mL),静脉输注地塞米松(10mg)抗过敏;若出现喉头水肿导致窒息,需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保证呼吸道通畅;监测生命体征(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直至症状完全缓解。
预防措施:用药前询问患者过敏史(尤其是对单克隆抗体药物、鼠源性蛋白过敏史),过敏体质患者需谨慎使用;首次注射时,在医院观察 30 分钟,无异常反应再离开;若既往使用其他单克隆抗体出现轻微过敏,可在用药前 30 分钟口服氯雷他定(10mg)预防过敏反应。
四、安全用药补充建议:降低不良反应风险的核心措施
用药前充分评估:详细告知医生既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血栓病史、胃肠道疾病)、用药史(尤其是降压药、抗凝药、非甾体抗炎药),医生需结合患者病情评估用药风险,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如高血压患者调整降压药后再用药)。
规范用药与监测:严格按推荐剂量与疗程用药(雷莫芦单抗需静脉输注,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给药途径);用药期间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压、尿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早期发现不良反应;建立不良反应记录手册,记录反应发生时间、表现及处理方式,便于医生调整方案。
患者教育与随访:向患者及家属普及常见不良反应的表现与应对方法(如高血压的监测、腹泻的饮食调整),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用药后定期随访(每周 1 次),及时反馈身体不适,避免因忽视轻微反应导致严重并发症。
特殊人群管理:老年患者(≥65 岁)需加强血压、凝血功能监测,因血管弹性差、凝血功能减退,血栓与高血压风险更高;肝肾功能不全患者(Child-Pugh B/C 级或 eGFR<30mL/min)需降低剂量(通常为推荐剂量的 75%),减少药物蓄积导致的不良反应。